他們所能找到的救助途徑,包含建群“征伐”、苦苦追款、求助律師等,卻沒有想理解,形成這個悲慘劇的本源正是對婚姻的物化
近來,崇陽縣一名31歲男人跨省閃婚后,因不勝忍受人財兩失服農藥自殺,引發重視。據調查,在全國多個省份均有跨省“閃婚”呈現,而傍邊穿針引線的中介大多有和婚介協作的影子。
過往,閃婚作為一種婚戀的特例進入大眾視野,一些濃情蜜意的閃婚故事還讓人津津有味。但現在的不少閃婚徹底變了味,它像極了一種快餐式買賣,但買賣的成果卻沒有任何保證。據整理發現,一些婚介促進的“閃婚”多在一到三天內完結,在沒有交錢和簽協議領證前,婚介所不允許兩邊過多觸摸,不能加聯系方式,不然“成果自負”?!盎闄z”和“領證”,往往是在同一天進行。
婚姻是愛情的連續,連最少的談情說愛進程都沒有就直奔主題,這樣的閃婚,注定了離美好太遠。本年7月,南昌一男人經過貴州當地婚姻中介帶回一名女孩,8月25日,女孩自行脫離。9月13日,當地警方告訴男方,女孩涉嫌欺詐被刑事立案,“警方說她騙了好幾家”。12萬的中介費退了,15萬的彩禮,一分錢沒有拿回來。
閃婚帶來的成果是嚴峻的,金錢損失和精神上的摧殘,成為閃婚家庭無法接受之重。記者進入了兩個共300多人的微信群,里邊都是“閃婚”失利后想要挽回損失的當事人和家族??梢哉f,閃婚家庭所感知的痛感,也成為一個不容逃避的社會問題。
↑“騙婚維權群”里的聊天記錄。圖據紅星新聞
從技能層面而言,不能由于“一個愿打一個愿挨”,就斷語這是個人的問題,而應該看到閃婚鏈條上的縫隙和圈套,及早加以應對。值得注意的是,許多閃婚事例中,簽約、領證、成婚等正常流程都沒少,這和過往那種光禿禿的騙婚行為有很大差異。但反過來看,這種閃婚也恰恰是以合法的名義,諱飾了閃婚的不靠譜性質。乃至,這或許是一顆讓人上癮的“糖塊”,招引更多人測驗——含糊女方信息、按捺兩邊溝通的婚介,和那些一到男方家就哭鬧、期望趕忙免除聯系的女子之間,有無某種“默契”,很難說清楚。
從社會心思層面而言,這種“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”的行為特質,值得正視。張女士的兒子半年內“閃婚”三次,但是女方“都走掉了”。其間,一名女子在鹽城只待了一周,說是生活習慣不同。另一名女子則“天天要錢,哭鬧不斷,還砸東西”,更報警說張女士的兒子家暴她。且不說個中的對錯,到底是何種要素讓人在同一個當地跌倒三次,值得考慮。
明顯,男方著急娶媳婦,女方為彩禮或還賬嫁人,正因互相毫無愛情根底,卻各有所需、直奔利益而去,才導致成婚快分手快。更重要的是,一些抱有“賺一筆”主意的女子,或許壓根就沒想好好過日子,不然就等于把自己“套牢”了。這種景象,就好像房間里的大象,兩邊都有意避過婚姻的核心問題,才導致閃婚成了“閃人”游戲。那么,這個游戲規則的制定者是誰?受害者、獲益者又是誰?
跳出鬧劇的結構,就能清楚地看到,這一現象表現出的某種歪曲的婚戀觀,而這又是婚戀資源不透明、不均衡所帶來的成果。求偶時機的稀缺,讓一些男人因性格內向、作業忙缺少愛情動力、才能或相關人脈而走上閃婚之路,一些未婚男人的家長,為了讓兒子趕忙娶上媳婦,壓根不在乎女方的布景。說白了,這是一種關于婚戀窘境的無計可施,乃至是一場“屈服”。
現實上,這種心思被婚介、閃婚女子拿捏得死死的一起,也一步步將男方家庭帶入死結。他們認為的“婚姻登記便是保證”“只需媳婦到了家就好說”,在骨感的現實面前被逐個擊碎。他們所能找到的救助途徑,包含建群“征伐”、苦苦追款、求助律師等,卻沒有想理解,形成這個悲慘劇的本源正是對婚姻的物化。
對此,“求婚者”家庭當拋棄“買賣”之心,金錢買不來一個美好的家庭。一起,當地有關部門也要有意識地推進婚介商場透明化、規范化,加強各地間的婚戀資源和諧,實在協助到那些有需求的婚戀困難家庭。
紅星新聞特約談論員 白駒
修改 趙瑜
(下載紅星新聞,報料有獎!)